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始于童年的中国情结

1981年8月14日,日内瓦大学汉学专业毕来德教授2年级的部分学生与瑞士其他大学的几位同学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合影。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198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访学。那时,我刚刚在日内瓦大学文学院完成了第二年的汉学专业学习。深受大家爱戴的毕来德教授为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安排了这次交流。那时,我刚刚度过了我的20岁生日,但我对中国的热爱从童年时就开始了。

我的祖父母在餐厅最显眼的位置精心地摆放了七个中国瓷盘,盘面上绘饰着张牙舞爪的飞龙。另有三个同样美丽的描金瓷盘,盘面上绘饰着粉色、绿色、橙色和黄色的水果与花卉图案,工笔精美而且色彩鲜艳。我彻底被这些美丽而精致的瓷器所征服了。之后,我又被马可·波罗的游记深深吸引,我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去著名的丝绸之路的终点一探究竟。15岁开始,我每周三下午都找私人老师学习中文,上大学的时候又继续选择了学习汉语。

芦琪(Lucia FESSELET-COMINA)

1961年出生,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学, 现为“茜茜公主的瑞士之旅”创始人兼所有人,中瑞妇女论坛创始人,2015年任中瑞妇女论坛主席。

1981年7月初,我和同学们在日内瓦坐上了远赴北京的飞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中国,我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首先,中国人整齐划一的服饰让我很惊讶,男性和女性都穿中山装和深色裤子。其次,我还清楚地记得年轻姑娘们那女性色彩浓郁的大长辫子。此外,数量极为庞大的自行车也让我惊叹不已。说到自行车,我们留学生也会租来骑。还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出行是从学校到天安门广场。在广场前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我被巨大的自行车流困在了中间,只好跑到指挥交通的警察那儿求助。我还记得他睁大眼睛看着我的样子,他大概从没见过这种事情:一个金发碧眼的身材高大的外国女人竟然不知道该怎么骑自行车出行!

由于我不太适应骑自行车,第二次出门我选择了坐公共汽车。一辆巨大的两节式公交车进站了,我成功地挤了上去,但是车上塞满了人,车门始终关不上。于是司机从她的座位上挤到车厢里,冲着我们大吼。我惊讶地发现她原来是一个小个子女人,精力充沛并且特别镇得住场面。大家都乖乖听她的,公交车便顺利上路了。我之前在瑞士从来没见过女性开公共汽车!那一天我意识到,新中国的女性仅仅用了30年就获得了欧洲女性奋斗了300年才取得的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

1981年的那个夏天,我被北京的紫禁城、天坛和颐和园彻底迷住了。我最爱在傍晚时分爬上景山,从山顶远眺这些历史古迹,那番景致让人叹为观止。夏天,北京的居民特别喜欢在外面打发时间。有人告诉我,他们的房子很小,大多数的家庭都挤在一两间屋子里。人们看起来都很穷,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他们从不抱怨。这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中国的一切很快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北京师范大学,我们认识了一些中国学生。一些人邀请我们去他们的住处吃饭。他们为我们准备了番茄汤面,我们才发现北京人吃面食比米饭多。中国同学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我们的老师也都特别友善,特别是许文(音译)老师,我们和他无话不谈。我还认识了另外三名瑞士同学,玛丽-加布里埃尔,埃莱娜和莉达。我们形影不离,还有人给我们取绰号叫“四人帮”,我们至今都还是好朋友。

交流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四个人和许文老师一起去南方玩了一趟,两周的旅行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参观了上海的外滩,杭州美丽的西湖,“东方威尼斯”——苏州的古雅别致的小巷,以及桂林那如画的美景。我们在旅途中买了很多纪念品,还在北京专门面向外国人的商场“友谊商店”买了瓷器和玉器。有些东西到现在还装饰在我的卧室和客厅里。

《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样书 swissinfo.ch

2010年,我又先后去了中国两次。中国在这30年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发生了让人惊叹的变化!幸运的是,在北京我遇到了整整一周的好天气。我在清晨再次登上了景山,找回了往昔那无与伦比的紫禁城美景以及学生时代的记忆。我长时间地观察那些晨练的女性们,她们就像在跳着某种舞蹈一样,那么协调自然。我甚至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想就这么加入她们。

回到瑞士后,我决定和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发展中瑞妇女之间的友谊。五年之后,即2015年11月,我和我的同事安雅曦(Yaël),杨江燕,李婷(Géraldine),王蕾和爱琳(Aline)一起,与瑞中协会法语区分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创立了“中瑞妇女论坛”。

通过我最近几年对中国的研究,我意识到我和中国人有着另外一个共同喜好。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挨着一座昵称”Sissi”的奥地利皇后的精美雕像。中国人习惯把这位皇后叫做“茜茜公主”。2013年底,我建立了我的公司“茜茜公主的瑞士之旅”,组织追寻茜茜公主足迹并回望”美好时代” 的主题旅行,主要在日内瓦和蒙特勒(茜茜公主在这里买了一栋房子)。我们有法语、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导游,也有中文的,因为茜茜公主在中国也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一书。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