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本土的中醫師們

針灸
Keystone / Gaetan Bally

自瑞士附加保險開始給付中醫治療之後,近30年來整體社會慢慢接受來自東方的自然療法,開啟了對中醫的了解。在瑞士走進中醫診所,患者所接觸的中醫師不只是來自亞洲,也有瑞士當地的中醫師自行開業、聯合開業或是與一般瑞士醫院合作,無需翻譯,以瑞士國語與當地的做法服務著患者。

一個西方人如何接受東方思想成為中醫治療師,在背後都有各自經歷。採訪中的三位瑞士中醫治療師投入中醫的起點不同,循著自我的思想,也走出了不同的風格。

西方制度下的西醫師與中醫師

瑞士中醫協會(德)外部链接前會長Simon Becker目前服務於蘇黎世州的湖院中醫,這是一個與瑞士當地醫院合作的中醫項目。

他在美國受過中醫培訓,取得學位,並在中國的哈爾濱實習,長期在蘇黎世州執業的他表示:「目前在瑞士約有1000名醫師也受過中醫的訓練,能中西醫兼治,但是很積極投入中醫領域的約只有500人,他們是瑞士系統下認可的醫師。而我們只受過中醫培訓,沒有西醫醫師執照的,在瑞士則稱為治療師(Therapeut),目前約有1300位。」

在中國北京受過完整中醫訓練的Nicolas Leimgruber,曾在瑞士的醫院裡的中醫部門服務,目前自行開業,他認為:「可以說在全世界,現在醫學就是西醫為主,其它的系統都是輔助醫學。目前瑞士開放中醫的項目為針灸、草藥與推拿,這也容易讓瑞士患者認為這些就是中醫的全貌,然而中醫能治的更多,中醫的強項就是對人體全面的關照。」

在瑞士政府認可的系統中,自然療法分為針灸推拿、中醫中藥、順勢療法、歐洲草藥與印度傳統醫療體系。中醫屬於自然療法之下,瑞士中醫治療師的考試除了考針灸推拿、中醫中藥兩項之外,考試項目也包括西醫知識、生理學、病理學、急診學、醫學倫理與職業倫理。國家考試可報考德法義三個國語,沒有外語的選項。

瑞士文化視角下的中醫培訓

Simon Becker也曾任瑞士Chiway中醫高校校長,說道:「與病人良好溝通是在瑞士執業很重要的一部份,受瑞士中醫訓練的治療師沒有語言障礙,也熟悉當地的文化;在15年前接受中醫訓練或許還需要會中文,今日有許多典籍都已經有德語和英語的翻譯,會中文不再是一個中醫治療師的必要能力。在瑞士德語區執業,反而是德語更為重要,這對促進診療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能力與熟稔瑞士文化至關重要,「獨立作業、無須翻譯」這兩點就是中醫治療師能否進入瑞士醫院就業的關鍵。

先在瑞士學習中醫,後到中國留學的Nina Zhao-Seiler在蘇黎世長期執業,她也認為:「瑞士的生活注重交流,關注病患的心理,給予養生的思想和方法,這一點瑞士是站在前端的。教病患觀察自己,提升生活質量,抵抗力提高就會增加中醫藥治病效果,持續治療也可以減少疾病復發的可能。」因此在瑞士中醫師有時候會將中醫與歐洲自然療法並用。

Nina Zhao-Seiler提到:「中瑞兩地教學重點不同,目的不同。中國的中醫重點在於畢業了要中西醫結合,要在中國的醫院工作。瑞士中醫重點在於配合西醫原有的治療,用中醫的方法來教病人養生,認識到自己需補強的地方,促進整體治療效果的可持續性。」

她同時也認為:「瑞士中醫學校都是私立的,老師們很博學,授課的積極性很強,內容精彩。中醫學校教學素質雖好,​​但翻譯的中醫作品多半是節選式的,可能只是一派,不夠完整,無法縱觀中醫全貌,就有侷限性。」

當地患者面面觀

草藥用於治療,在化學藥物興起前,也屬於歐洲的傳統做法。總的來說,在瑞士求診中醫的人數近年是增加了。

在Nina Zhao-Seiler的診所裡,老中青三代的病患皆有,根據她的觀察:「這20年來患者的結構的確有些變化,從前女患者多,現在男性增加了。尤其中年人來看中醫之前,其實已經看過了很多醫生,他們需要口碑,需要快速、看得到效果的治療。有的治療有效之後,也帶著孩子一起來。年輕人喜歡時髦、好奇,也很能接受中醫療法。老年人對於沒有副作用的醫療感興趣,也喜歡自然療法。」

中醫的觸角廣博,不同年齡的瑞士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中醫。近年附加保險的補助使患者嘗試中醫的意願提高,而利用中醫調養西醫做不到的效果,就是長期建立口碑的主因。

從Nicolas Leimgruber的經驗裡也發現:「瑞士生活的精神壓力大,來求診的病患許多是慢性病。在蘇黎世看中醫的病人,也有不少外國人。」

Simon Becker表示:「目前我們醫院裡,將中醫置入西醫外科手術開刀後的療養是重點工作。疼痛科、皮膚科、婦科、兒科等,甚至減少現代人的壓力和癌症術後的休養,也都是我們的工作。沒有一個醫療方式可以完全治癒一個疾病,中西合用,在治療上會更好,也更容易。」

Nina Zhao-Seiler也認為:「我們學習和應用中醫不但能治病,能養自己的生,教病人養生,調理身體,也就是所謂的治未病。而且通過中醫的『人通天地,通則不痛』,『和氣』等思想以及通過跟藥用植物的接觸還可以傳達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體會它的寶貴,甚至人與自然相依的關係。」

事物總是一體兩面,疾病亦同。補強西醫,全面的觀照身體,就是中醫在瑞士的位置。

學海無涯,唯勤是岸

三位接受採訪的中醫治療師都表示,雖然他們都已進入這個領域超過20年了,但是在專業上追求進步與突破,是不能停的。

Nina Zhao-Seiler的診間裡放了幾本醒目的中德文的中醫典籍,她每天總是會拿起來研讀,拿內容來反問自己,持續探詢中醫的奧秘。她說:「在瑞士,我們和中國來的中醫交流很少,可惜了。不過一直還是有一些交流,雙方都有人在搭橋。」

每年Nicolas Leimgruber為瑞士的中醫治療師安排不同內容的進修培訓,他說:「我開始在北京學中醫的那幾年背了很多知識,畢業後跟著一個老師從病人的實例中,學習行醫的技巧,才有了實際的經驗。回到了瑞士我因為有了疑問,所以繼續尋找老師,繼續進修。我籌備培訓課,最初是為了自己想繼續學習。」

目前他從美國聘請一位曾住在中國有28年經驗的中醫專家,到蘇黎世授課。處在歐陸中心的瑞士,這個課程吸引了從歐洲不同國家而來的中醫治療師,已經持續三年多,以英語授課,德語輔助,受到許多瑞士同行的支持,繼續經營著。

與瑞士醫院合作的Simon Becker也認為:「中醫的歷史演變,已經產生出不同的流派,要說誰是正宗非常困難,各家都有長處,我們在醫院裡每年都有與國際交流的機會,到美國、中國、台灣進行參訪,持續了解同行的進步和不同做法。一個好的中醫治療師同時也是一個富批判性的思想家,會反省,審視行醫的過程。」

行醫時看見文化差異

在瑞士也不是所有的中醫診所都成功,以促進經濟(Wirtschaftsförderung)名義所開設的中醫診所大增,今日的競爭十分激烈,開業失敗的例子也時有所聞。

除了診療之外,也培訓瑞士本土中醫的Simon Becker認為:「外國中醫在瑞士執業,語言能力是首要,如此才能和病人全面溝通;再者,一定要考慮到文化融合這個因素,若是把東方的那一套完全拿到瑞士,會遇到患者不適應的問題。針灸的針是粗是細,都藏著文化的細節。」

Nina Zhao-Seiler則認為:「我希望我們將來能夠超過中醫-西醫這種對立概念,不管什麼醫學都應該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平衡。中國歷代的醫學史流傳了多種對醫學特別有價值的思想和方法,中醫完全有可能成為現代科學醫學和經驗醫學的連接和溝通的渠道,讓兩者都更完整,更接近於人的需要,也更有持續性的療效。當然條件是,我們中醫師不能只重視不同門派和不同文化之間的鬥爭,而我更希望在瑞士中醫能更好地發揮它的潛在價值。」

您怎麼看待瑞士本土的中醫師?請在下面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