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游客来了,居民急了,南欧乱了,瑞士怕么?

亚洲游客在铁力士山山脚下等待登山火车,上山的交通承载能力某种程度上间接调控了山上的游客的数量。
亚洲游客在铁力士山山脚下等待登山火车,上山的交通承载能力某种程度上调控了山上的游客的数量。 Keystone

旅游业兴盛对于经济萎靡不振的欧洲来说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物极必反:今年夏天,南欧各国都始料不及地出现游客过剩的局面:社会秩序被打乱,居民怨声载道。在旅游热门城市,游客滚回去!(Tourist go home!)的口号已经叫响,剑拔弩张势不可挡。本想避开土耳其、埃及、突尼斯等老牌儿度假胜地的恐袭威胁没想到在罗马、威尼斯、杜布罗夫尼克游客们竟嗅出了“火药味道(巴塞罗那居民也对游客大潮抱怨连天,那时还没有恐怖主义幽灵在其步行街上横冲乱撞)​​​​​​​

就在不远处的瑞士-那个被德、法、意几个欧洲旅游大国包围的“小岛”-担不担心?别小看这个欧洲小国,它有着百年旅游的经营经验,向来都能把游客和居民关系处理得服服帖帖。说到如何游刃有余地免受夹板气,它既有天资,又有秘诀。

百姓 vs. 游客

游客无疑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游客多了,城市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出租房价格飙升,公路日渐拥挤,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百姓日常依赖的商户一个个被做游客生意的酒吧饭店所取代,一切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更不用说噪音飙升、垃圾泛滥等更为简单直观的后果… 而当地居民便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今夏,在游客“巨浪”的席卷下,意大利、西班牙几大旅游城市城市的居民几近“崩溃”。几个月来,威尼斯市民就曾多次举行示威,反对失控的旅游,拒绝自己的家乡成为游客的“露天道具”。虽然游人络绎不绝,威尼斯却多年承受着居民流失之苦,城市常住人口已从40年前的10万减到如今的5.6万。旅游业搞到”民不聊生“怎么能行?各地政府都开始琢磨着让旅游刹车。

在永恒之城罗马,市政府考虑限制游客数量,尤其是在斗兽场、许愿池这类的热门景点的管控(许愿池旁现已设置警员站岗,戏水或者在近旁吃东西,都要罚款伺候);巴塞罗那也在考虑向所有乘游轮靠岸、并在城市停留12小时以下的游客征收0.65欧元的游客税;另外,为了抑制客用短租侵占居民房产资源的现象,巴塞罗那市政府下了狠心整治:面向游客开展短期租房业务必需向市政府申办许可证。新许可一纸难求,而无证出租将面临几千欧元的罚款。

夹板气免疫体质

那边,南欧多地告急;这边,瑞士稳坐钓鱼台。今年上半年,瑞士酒店留宿1760万人次,相当瑞士本国人口的2倍,创造了近10年的同期新高-旅游业界士气高涨,同南欧同行的境遇大相径庭。瑞士人究竟是怎么做到无条件宾至如归的?大众游客的到来难道不会打破人间天堂的宁静吗?

其实在地球村的年代,哪里还有纯粹的宁静?今夏瑞士南部提契诺州一个名不见经传却山清水秀的韦尔扎斯卡山谷(val Verzasca)就遇了这么一遭:四个孩子把在山谷旅游的视频发上了脸书-“离米兰1公里的马尔代夫”- 引来的不止是200万次观看,还有韦尔扎斯卡山谷出人意料的游客激增- 眼看着自己的小村冷不丁被外来者“侵占”,村民们抱怨喋喋,大叹出名不易。

但这不是瑞士的常态,四方游客在这里依然“金贵”如故。总体上看,一来,相比于交通住宿消费较低的南欧,瑞士的高物价和坚挺货币是“过滤”游客的自然屏障。消费门槛摆在这里,让瑞士和大众旅游拉开了距离。二来,瑞士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有限,爱彼迎(airbnb)业务也尚未大成气候,没有接纳大众旅游的土壤。“就算是大红大紫的少女峰也没有’雪山云海‘变’人山人海‘,因为登山火车的承载能力有限,这间接调控了山上的游客量,”瑞士旅游局的发言人前日在《晨报》(Le Matin)的采访中分析。

日内瓦、卢塞恩,各有各的秘诀

游客趋之若鹜的几个瑞士热门城市也各有各的迎客高招。日内瓦旅游局负责人向该报透露:“日内瓦80%的酒店留宿都来源于公务旅行,这类旅人大多工作日期间停留,和周末到来的私人游客构成良好调剂。我们只有在8月日内瓦节的时候会有游客量的明显增加,不过这种短期特例还可以应付”。

卢塞恩的情况倒是大相径庭,这里一年四季客盈门。卡佩尔廊桥、垂死石狮像、湖上游船、天鹅广场购物… 哪一项对游客来说不是必修?但这里没有变成威尼斯,居民也不会被游客挤走。“卢塞恩和四森林州湖地区有着200年经营旅游的悠久历史,当地人懂得旅游的重要,东道主的概念在民间深入人心,我们特别着力于发展长期持久性的服务业,”当地旅游局传媒负责人Sibylle Gerardi一语中的,“一个旅游目的地要想成功,必需得带动起居民的支持。”

“大众”意味着亲民、实惠- 商品如此,旅游也一样。当欧洲旅游趋于大众化,当旅游资源供不应求时,物美价廉的理想难免在现实中碰壁。“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儿谁都懂- 购物如此,旅游也一样。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人人心里都有一把秤。哪里旅游适合自己,还是自己最清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